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 122:必须放下有量才能拥有无量,放下有限的生命才能得到无限的法身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81007)点击进入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
楞伽经【五】15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五)15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【佛告大慧:不如是;无智应是智,非非智,我不如是隐复说攀缘事。智慧不得,是施设量建立,觉自心现量,有、无有外性非性,知而事不得;不得故,智于尔焰不生,顺三解脱,智亦不得;非妄想者,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,作如是知;是知彼不知,故于外事处所,相性无性,妄想不断。自心现量建立,说我、我所相,摄受计著,不觉自心现量,于智尔焰而起妄想,妄想故,外性非性观察不得,依于断见。】

这一段有得解释了,佛告大慧,不如是,并不是这样子的,并不如是,并非你所说的这样子,叫做“不如是”,并非你所说的这样子,无智应当是智,就是“有智”,不是你所说的“无智”,应当是有智慧。“非非智”,就是在强调确实有智慧,并非无智,确实是有智慧的人,所以意思就是说:佛告大慧,不如是,并非你所说的无智,应当是有智,并非非无智,确定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,我不如是,我不是像大慧你在前面所说的是隐覆,“隐覆”就是,前面的境界被遮盖了,而智没有办法如境,没有办法分辨前境,所以我不如是,前面补两个字才看得懂,“前境”隐覆,我不如是前境被隐覆,就是:智慧能分辨前面的境界,而前面的境界被遮盖了,后面补这句,我刚刚讲的,这句话很重要的那一句,一直讲那一句,说:攀缘事,而说实有攀缘之事,就是以有境,但是,确实有境,但是你却是没有智慧去分辨的意思,说:实有攀缘之事。整段的意思是说:我不是像大慧在前面你所说的,境界前面也被隐盖住,而说实在有攀缘之境界,然却是无智慧,然而,却你说的,所说的无智慧,不是这个意思。

接下来,智慧不得,就是所谓的“智不得于境”,佛所说的智慧不得于境,不是你讲的这样子,并不是你大慧所体会,所了解的这样子,说:前境被隐覆,而说实有攀缘之事,有境无智,不是这个意思。是怎么样呢?“真正智不得”是什么意思呢?了悟了是万法施设量之建立,万法都是假名、假相,无论佛所说的相、名相、万法,都是一种施设,方便的施设量,一种建立,然后,都是觉悟了,了知了自心的现量,因为知道这些佛所说的法都是方便,唯有佛所说的义理是真实的,契入佛陀所说的不生不灭的义理,那才是真实的。契入佛所说的自心现量,那才是真实的。所以皆觉悟了,了知自心现量,有、无,“无有”就是无,这个“有、无的外法”,万法,万法不是“有”就是“无”,“有、无”这些外法,“非性”就是其实是空无自性,非有实性,知而事不得,而了知了万法都不可得,了知了事(万法)都不可得,“知”就是,而了悟、了知了万法不可得,由于万法不可得故,智于尔焰不生,有智慧的人,尔焰的旁边就写“所知境”,这样你才看得懂,有智慧的人,不会对于所面对的所知的外境,绝对不生攀缘跟计着,绝不会去执着眼前所现出来的境界,简单讲,就绝对不会(对)见闻觉知所现出来的色声香味触法,不会去攀缘,不会去执着,意思就是:不会于境上生心,于相离相的意思。

这句话再讲一下,说:知而事不得,了知了万法皆不可得,然后由于了悟了空,万法空无自性不可得,所以有智慧的人,绝对不会于所知境,而多生一念攀缘计着,不于境上生心,决定是于相,决定是离相。然后呢?顺着三解脱法,顺着三解脱,智亦不得,也不会着一个有智慧之相,也不会着一个智相,非妄想者,这不是凡夫妄想所能了悟,于凡夫呢?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,也就是无始以来,这些万法都空无自性,虚伪,怎么样?“习”就是分别,“习智”这不是真智,就是习气虚妄,含带有习气虚妄的一种分别之智,并非是真如的智,叫做“习智”。就是习气分别的一种智慧,不是真如的智慧。

说:无始以来这些性非性虚伪,这些“有、无”一直染污着,变化种种的习气跟种子,这种分别智,而作如是知,如是解,是知彼不知,这样很清楚的,凡夫的知显然实在是不能了知圣人的知,由于不能了知圣人的知见,故于外事处所,凡夫对相之性还有“无”,“性”就是有,“无性”就是无,妄想不断,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:因为凡夫没有办法像圣人的智慧,圣人的智慧,不是凡夫妄想者,因为凡夫呢?他无始性非性虚伪,习气、种子所得到的那一种,不是真正的智慧,就是分别之智,作如是知,如是解,这样很清楚地可以了解是知,非常清楚地,显然,说:凡夫的彼知,实在是不能了知,由于不能了知,故于外事处所,怎么样?凡夫对于相之性的有跟无由于一直分别妄想不断。

接下来,是佛陀的慈悲,佛以大悲心,如来为以大悲心,为了令凡夫自心现量建立,让他了解这一些法,都是自心现量所建立的,并没有离心有一切外境,都是唯心现量的境界,说我、我所相,凡夫因为执着,非常执着这个“我”,“我所有的相”,摄受计着诸法,而且强列地执着这些诸法,强列地执着,却执着得苦恼、烦恼继续轮回,而不了解,不知道说,这是不觉悟自心现量,你执着,其实只是在执着你那一颗心,你让你清净心化作一种负担,你让清净心化作一种我、法二执,而这我、法二执,是妄想的产物,本来并不存在,所以不觉自心现量。于智尔焰,“智”就是能知之智,“尔焰”就是所知之境,就是于智(能知之智),“尔焰”就是所知之境,而起种种的妄想,由于起种种的妄想计着故,因此对外法之性,怎么样?外性非性观察不得,意思就是,由于妄想计着,所以对于外法之性,“非性”就是非有实自性,无法观察,观察不得,“观察不得”就是,不得观察其究竟之处,意思就是:没有“正智”,正确的智慧,不了一切法唯心现量境界,因此由于观察不得,也提不起正智,因此就起邪见,依于诸法,着断灭见,“断见”就是断灭的恶见,言智为无,而说智本身并不存在,这个就是断灭见,就是否定我们有一个清净的法身,体性啊!依于断灭的恶见啊!言智为无,而说智是不存在的。

我现在把它贯串一遍,你要注意听。说:佛告大慧,不如是,并非你所说的无智,应当说是一个有智慧的人,“非非智”并非无智,简单讲,这是决定是一个智慧的人,我不如是,我并不是如是大慧你在前面所说的,由于前面的境界被隐藏,隐覆起来,简单讲,就是有境,而说实有攀缘之事,就是有实境,却没有办法分辨有境,无智,然而却说是无智,这种情形来讲,智慧不得,佛所说的“智慧不得于境”,是什么意思呢?是因为了悟了,万法都是施设的量的假名、假相,所建立的万法,皆是了悟了自心的现量境界,无论“有”或者是“无”,这些外性的外法之性,非实有自性,知而事不得,了悟了万法皆不可得,叫做“知”,而“事”就是境界,了悟了、知道了万法皆不可得,由于万法都不可得,所以智于尔焰不生,能知之智于所知之境,绝对不生,不生什么呢?不生种种的攀缘,不生种种的计着,不于境上生妄执心,不如境相起妄念,于相离相的意思。意思就是:智于尔焰不生,能知之智于所知之境,不生攀缘,因为了诸法本空,有无不可得,不生攀缘计着,不于境上生心,于相离相的意思,这样子,有什么好处呢?就顺着空、无相、无愿的三解脱门,同时也不着一个智,所以,智也不可得,这样叫做“智不得于境”。

接下来,是佛告大慧说:圣人的究竟智慧呢,非妄想者,绝对不是凡夫,着于妄想的人所能了悟,凡夫无始劫以来,对于万法的性非有实自性,或者是有性、无性,种种的虚伪落于,落入“有、无”,种种的分别的习气跟种子,这种分别智,不是真如之智,而作如是知,如是解,那么这样如是知,如是解,就显然彼不知,显然彼不能了知圣人的境界,由于不能了知此圣人的境界,不能了知万法皆是妄,唯心现量的境界,所以,于外事处所,“凡夫相性无性”就是,凡夫对于这个相的“有、无”呢?“性”就是有,“无性”就是无,凡夫对于相的“有”跟“无”呢?妄想分别从来没有间断。

接下来,是佛开示让大家要修行,佛以大悲心,如来以大悲心,要令凡夫了解自心现量建立,了一切法都是自心现量所建立的,离心无别法,所以,即心就是佛,离心无佛。凡夫由于执着“我”还有“我所相”,摄受计着诸法,连续不断地计着,不觉悟自心现量的境界,对于能知之智、所知之境,而起种种的妄想,连续不断,妄想种种连续地执着故,外性非性,所以对于外法之性,实在是空无自性,由于没有能力去观察不得,“观察不得”意思就是:“不得”就是不得其究竟,由于对外法之性非有实自性,观察不得知其究竟,所以没有佛的正智,不了唯心现量境界,因此就起种种的邪见,依种种所见到的,断灭的恶见而说,言智为无,说:智慧不存在,智不得于境。

【注释】“不如是;无智应是智”:并非如此,并不如你所说的无有智慧,应是有智。“非非智”:并非非有智;亦即(也就是)并非无智。“我不如是隐复说攀缘事”:我不如是由于前境隐蔽,令凡夫不能了知,即说:实有所攀缘之境事,然却没有能力去分辨,没有分别,所以然却说无智。以上为总斥大慧所说之执“有境无智”。有实在的外境,却没有能力去分别它,叫做“有境无智”。这个就是“智不得于境”,两个解读完全不同。“智慧不得,是施设量建立”:底下是佛所讲的,我如来所说之(的)智慧不得于境者,并不是大慧你所说的,我所讲的“智慧不得于境”,是什么意思呢?是指了悟一切法皆是假名施设量之所建立,并无实体可得;亦即(也就是),以智慧来观察之,不执境为实有,故(所以说)说智不得,并非有而不得,并非有实在的外境而不得智,并非有而不得,并非有实在的外境而不得智慧,不是这个意思,而是以其非实有而不得;意思是:非实有之实境,因为境空无自性,以非实有实境,所以智亦不得(故不可得,)所以“智不得于境”是这个意思,是名“不得”。此则大异于大慧所误解者,大慧以为境为实有,只因种种因缘所障而不能得,故(所以)称为不得;而反以此谬误之智“不得”而说成是“无智”。简言之,“不得”是智,是圣人以甚深智慧观察,了法无相、无实自性,皆不可得,因此在这“不得”之圣言量本身,即(就)是甚深智慧。而凡夫不了此,见相,计著,欲有所得,反而计“有所得”名智;若说“不得”,彼反以为是无智,如是颠倒见,故生流转。

“觉自心现量,有、无有外性非性”:觉了一切诸法皆是自心现量,有与无等一切外法皆非有自性。“外性”,外法之性,即(也就是)外法。“知而事不得”:以如是了知,知一切境界皆不可得,以无自性故。“事”,即(就是)心所攀缘之境界。“不得故,智于尔焰不生”:以了境不可得,故(所以)境不牵心,心不缘境,心境两忘,在这里,有个特别的提醒你,什么是真正的修行?也就是,于一切境界,了诸法本空,不会牵挂于心,这个是大修行人,所以,故境不牵心,意思就是:这些外境不可能去伤害你的清净心,不增不减的真如自性,你永远都是保持这样的清净心,而我们众生是牵肠挂肚啦!所以,境不牵心,心也不会去缘外境,为什么?妄想心不可得,所以,心不必缘境,心境两忘,因此圆明寂照之智于尔焰境便不生妄想攀缘计著,(也就是)亦即不于境上生心,于相离相,如如不动

“顺三解脱,智亦不得”:因此随顺法性诸位!这里还要提醒,“法性本空”的意思,随顺法性,要不然,就随顺真如,这是大修行人两股力道,你一定要随顺法性,“法性”就是相相本空,要不然,就随顺真如,真如不增不减,随顺两股力道,单刀直入,就进入佛的领域,所以你修行要随顺法性,所以为什么要恒顺众生?注意,“恒顺众生”这句话什么意思?恒顺众生,我们要随喜功德,要恒顺众生,“恒顺众生”这句话什么意思?就是恒顺真如,因为有真如心的人,他可以顺一切众生,所以恒顺众生,其实就是恒顺法性,恒顺真如自性,为什么叫你随喜功德?因为喜悦是生命的本质,没有喜悦的心,我们的生命变成枯燥无味,缺乏生机啊!所以喜悦是生命的本质,所以我们要随喜功德,那随喜为什么有功德?因为喜悦是生命的本质,就是真如,意思:恒顺众生,就是恒顺自己的真如心,那么你有真如的心,你就可能顺应一切的众生,简单讲,你的心就很有智慧跟弹性,因此随顺法性而入三解脱门,“法性”就是本空的意思。本来真如,然于此解脱门,智也不可取,智亦(也)不取得:以有取得,即非空、无相、无愿解脱。以上为如来开阐以无所得而了妄、契真、证三脱门的自证境界。

“非妄想者”:谓如是圣智不得之境界,非如愚夫之所妄想者。“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,作如是知”:“性非性”,就是有无。“习”,就是熏习。“智”,虚妄分别之智,非真智。谓凡愚由无始世来,对诸法之有性非有性,以虚伪熏习,妄分别智计著,而作如是知解。“是知彼不知”:如是之知解,即(就是)显示彼实不了知。“故于外事处所,相性无性,妄想不断”:由于不了知此无知之知,故于外事的境界处所,及其相之有性无性,妄想分别不断。妄想分别不断,就是众生的特质。众生的特质,就是妄想分别不断。在座诸位!你今天你来学佛,无论学一天,学一年…学十年,你总要受用,诸位!你要拿出成绩给师父看看,是不是真的这个团体里面,真的如如不动而不取于相,你既然说你听法很受用,那你要证明给师父看看,证明给佛祖看看,我真的有内证的功夫,而且我也超过五十岁了,再不这样做,就是继续生灭,就是继续轮回,只这一念要坚持到临命终,都是无所住,无念、无住、无相,诸位该是拿起来证明一下你的能力了。

所以,在座诸位!不管你是哪一组的,是厨房组的,是布置组的,是内坛,是外坛组的,是行堂的,做给佛祖看看,是不是真的能够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我在佛教里面受用,那你证明一下,喔!从今以后,在十月份的水陆大法会就快到了,再看看内坛、外坛,有没有在那里吵架的,再看看啊!是不是?你要证明啊,拿出证明啊!这一关过不了,生死难了,对不对?你要证明看看,你是不是无论受尽什么委屈,你一样地,欸!如如不动,有什么事反应给最高的领导知道,对不对你在任何的时间、空间,都不感觉委曲(屈),我做得很喜悦,我说那个人,真的契入真如,煮那个大锅饭,还越煮越有智慧,越煮越消灾解难,喜悦的心一直产生,我今天能够跟几千人结善缘,煮得流汗,就算流血,我也是这么的喜悦,就像师父这样,我这四十年是这样子的,日以继夜的阅读三藏,我敢说在这个世界上,现在是说所看的书,要用这么长的时间,不敢说没有啦!但是,很少,那我们也是证明,我所有出现喜悦,统统是一颗喜悦的心,我没有说,我今天我觉得没有喜悦,我每次说法,我都非常地喜悦,懂得分享,我们有了一点年纪,就是一定要证明出来,你真的有功夫,对不对?你不能说,说一说,嗯!听了觉得很好,对不对?我听了很好,明天来依然故我,别来无恙,都没有一点改变,不可以的,现在是你证明给师父看一看了,真的,你要证明,出家众啊!我们上人这么辛苦的,这样讲经说法,我证明给师父看一下,我真的如如不动,真的不取于相,我该做的责任,我一点都不逃避,该做的也去把它完成,(师父伸大拇指)真的是佛弟子,欸!不要常常讲,我现在是因为修忍辱行哦!要不然我就修理你哦!我跟你说喔!这样这个如如不动,啊!又跑掉了。现在,诸位!如果你进入佛门十年、二十年,该是你证明的时间了,证明给师父看一看啊!成绩拿出来了,该是你拿出成绩单的啰!

“自心现量建立,说我我所相,摄受计著”:谓如来为令凡愚觉了一切诸法皆是自心现量之所建立,故为之说:凡夫以著我我所相,而摄受计著诸法。“于智尔焰而起妄想”:“智”,就是能知。“尔焰”,就是所知。谓愚夫于能知之智,以及所知之境,起妄想,种种计著。“妄想故,外性非性观察不得,依于断见”:以妄想计著故,于外之性非性,观察分别而不能取得,不能证得,“不能取得”就是不能证得。那么佛的真智,没有办法证得佛的真智,真正的智慧,就遂起邪见,依著于断灭恶见,言智为无。

【义贯】“佛告大慧:”并“不如是”,并非如你所说的“无智”,而“应是”有“智”,并“非非”有“智;我”并“不如是”以前境“隐复”,令智不得,而“说”实有所“攀缘”之境界“事”,然却无智。我所说之(的)“智慧不得”者,是指了悟一切诸法皆“是”假名假相“施设量”之所“建立,觉”了一切诸法皆是“自心现量”,所见之“有”与“无有”等一切“外”法之“性”皆“非”有自“性”。此即是如实了“知而”见一切“事”境界皆“不”可“得”,以了境实“不”可“得故”,境不牵心,心不缘境,故“智于尔焰”境“不生”妄想,心境皆寂,因此能随“顺”而入“三解脱”门,然于此解脱,以“智”慧观察“亦不得”其量。如是之圣智究竟不得少法之境界,“非”凡夫“妄想”所及“者”,因为凡夫有妄想,诸位!妄想就是量,为什么叫“无量无边”呢?因为佛没有妄想,佛没有妄想,就无量无边,用哲学的一句话,就是:你必须放下有量,你才能拥有无量,从另外一个角度讲,你必须放下有限的生命,才能得到无限的法身,就是这个意思。放下“有限”,才能拥有“无限”放下“有量”,才拥有“无量”,佛为什么讲“无量无边”,“不可思、不可议”?为什么?因为他没有妄想嘛!他没有数量嘛!

所以生命,因为看到的都是“有量”,这个时候虽然是妄想,当体即空,我们放下“有量”,而得到“无量”,我们生命被束限了,我们现在放下有限的,就是妄想,放下妄想,就得到真如的智慧,所以放下“有限”,就变成“无限”,因此学佛是学什么?学这个无限的法身慧命,没有任何一股力道,可以障碍你的法身慧命,因为限制,仍然起自于内心里面妄想,所以我们把生命拘束住,限制住,因为离不开见闻觉知的妄想,所以要做一个圣者,简单讲,就是不要被相黏住,不可以被妄想黏住,你只要牢牢背着这一句话,当你外面去看人家在跳舞,很多人热闹,这个是不是相?是!那就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,放下,今天的争吵不休,是不是生灭的东西?今天争吵的东西,都是生灭的东西,生灭的东西,你就是要放下,因为生灭的东西就是不究竟,你要的是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,既然争吵的都是生灭的东西,那没有意义,没有意义,那就放下,真如就显现出来了。喔!修行也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哦!很简单哦!只要去做就会哦!是不是啊?很简单啰!是不是?所以说,喔!如果你悟道,随手拈来都是法,都是那么地纯真,都是那么地美好,都是那么地安祥,所以非凡夫妄想所及者,凡夫的妄想,就是把“无量”变成“有量”把“无限”变成“有限”,“无相”变成“有相”,就是这个,众生就是这样。

以愚夫由“无始”世来,对一切诸法之有“性、非”有“性”,以“虚伪”熏“习”不实在的熏习,怎么样?所成之(的)一种妄分别“智”这个是种子习气所构成的妄想分别智,一种计著,而“作如是知”解;而如“是”之“知”解,即显示“彼”实在是“不”能了“知”佛的境界;由于不了知此知之妄,“故于外事”境“处所”,及其“相”之有“性无性,妄想”分别“不断”。如来以大悲心为令凡愚觉了一切诸法皆唯“自心现量”之所“建立”,故(所以)为“说”凡夫以著“我、我所相”,而“摄受计著”诸法,“不”能“觉”知唯是“自心”所“现量”,致“于”能知之“智”及其所缘之“尔焰”境“而起”种种“妄想”计著;以“妄想”计著“故”,因而于“外”法之“性非性”(有无)“观察”分别,然而却“不”能“得”知其究竟,遂起邪见,于是“依”著“于断”灭恶“见”,言智为无。

在这里,你要补充一下,修行,你要抓到重点,重点就是“无相”,那么,再来重点是什么?你一定要把“放下”,变成你的习惯,一般人都是把“执着”变成习惯,你现在不一样,就是放下,我今天我就是不管它,以前,有一个人,就是“百不管”,什么都不管啦!“百不管”,女儿嫁了一个不好老公,放下,她就嫁了,不然怎么办?百不管啊!隔壁怎么样…怎么样发生~嗯!不管,百不思,百不管,她就什么都不管,当然这个只是一个例子,是一个方便的例子,现在讲到修行的层面,你就把好的习惯,变成一种怎么样?你每天的一种生活,把“放下”变成一种习惯,把“离相”、“放下”,“离相”变成一种“彻底”,因为这样才有将来,要不然搞了几十年,还无法离相,你还要搞到什么时候啊!我如果能够离相,不就是当下就离相,喔!真的,所以借着种种的理由来愤怒,这个就是不能离相,这很简单,那个人侮辱我……,圣人怎么会有这种事情?本来就是空性的东西,本来就空的东西,哪有这个?是不是?是因为他怎么样……怎么样,所以我今天起烦恼,好像你的起烦恼是有理由的,诸位!这个也得放下。

所以,受到委屈的人,不要去平反,直接就见性吸收,就不需要平反,就真的平反,你要平反,你就会起生灭的论断,喔!今天哪一个人冤枉我了,笑一笑,没这件事,我确实没这样做啦!我受得了这个委屈,就当作修行,所以没有学佛的人,受到委屈可以平反,他会伸诉,要我们在生活当中,是食衣住行啊!行住坐卧,人与人之间相处,有很多的落差跟误会,在座诸位!直下,你就吸收,无诤、无念、无相、离相,佛立刻现前,你就是活生生的一尊佛啊!你,活生生的一尊佛!心可以雕塑成众生,心也可以把自己雕塑成一尊佛啊!金光闪闪,你离相不就正是佛了,对不对?佛是自心作,外面哪来佛?佛不是自心性作吗?喔!那你现在了解了,对境,完全如如不动,佛就现前。嗯!一尊佛来啰!对不对啊!你看,佛法现在开始受用,就落实到真的功夫,因这个才有将来啊!

871页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语:有诸攀缘事,智慧不观察,此无智非智,是妄想者说。于不异相性,智慧不观察,障碍及远近,是名为邪智。老小诸根冥,而智慧不生,而实有尔焰,是亦说邪智。】

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语:有诸攀缘事,如果说有实在的外境,攀缘的外境,“攀缘事”就是攀缘外境,“事”就是外境,如果说实在有所攀缘的外境,智慧不能观察到,此是无智,非是有智,这是一种凡夫妄想计着者说,为着境为实者说,那么,若如阴、界、入,诸法异不异,“于不异”就是跟前面的那一段,异或者是不异,若对这个五阴,阴、界、入诸法异不异,于不异相性,“相性”就是自、共相,是自相、共相,智慧不能观察,障碍或者是远近而不得智,怎么样?作如是说,是名为邪智,非有真正的智慧,或者老小、诸根不具、心冥,而智慧不生,因此说无智,而实有尔焰,“尔焰”就是所知境,而说实在是有外在的所知境,却说无智,是亦说邪智,意思:这个也是一种邪智,这个意思就是随境的有无,但只是妄想,真智是不随境界的生灭的。

那么整句的意思是说,如果说实在有所攀缘外境,智慧不能观察,这个是无智,非有智,这是凡夫妄想计着者说,是着于境界才这样讲,若于阴、界、入的异与不异,自、共性相,智慧也不能观察,种种的障碍或者远近,而不得智,作如是说,还是邪智,不是真正有智慧,或者老小、诸根不具、心昏冥,智慧不生,因此说是“无智”,而实有所知境的尔焰境,这样说也是邪智。

【注释】“有诸攀缘事,智慧不观察,此无智非智”:“事”,就是境界。谓若言实有所攀缘之境界,而智慧不能观察见之,即说此为无智,或非有智。“智慧不观察”即颂上“智不得”。“是妄想者说”:是为妄想计著见者说,非智者之言。以计有外境可缘著,是凡夫之智;了境唯心者,是正智之智。这一句还有补充,既然了境唯心,都是我们的心,所以,我要让我自己好的,过好日子,当然是发好心、说好话、做好事,既然是唯心嘛!所以说:善待这一颗真如心,恒顺法界性,你听过这一句话吗?善待真如心,随顺法界性,所以修学佛道的人,不但很有修养,又很有智慧,不但是很有修养,所以,善待真如心,恒顺法界性。没有一个人(学佛的人),天天跟人家起冲突的。“于不异相性,智慧不观察”:“相”,就是自共相。谓若于阴界入诸法异、不异之自共相之性,智慧不能观察而得者。此即颂上“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,智不得者。”“障碍及远近,是名为邪智”:或者是由于种种障碍、及太远、太近等所致,而不得者,亦(也)是无智。作如是说者,名为邪智,非真正的智慧。“老小诸根冥,而智慧不生”:或言(者是)由于年纪太老、太小,以及诸根不完具,或者是心昏冥等,而令智慧不生,因此说无智。

“而实有尔焰,是亦说邪智”:而同时却言实有所知之尔焰境界,如是说者,亦(也)是邪智妄计。盖以随境有无,但是妄想;真智者,若真的是有智慧,即不随境生灭。这一句你要画双红线,你时时刻刻要用到的,真的有境界,绝对不会执着于生灭的假相的境界,问问自己,你现在面对境界是生灭的吗?比如说:你今天被骗了一万块,诈骗集团叫你怎么样,你的账户被引用啦!怎么样…怎么样,你要汇一万块,假设说,一万块骗走了,假设说,你会不舍得啊!对不对?但是如果你有真的智慧,喔!以后你稍微注意一下,因为钱已经到他的账户了,你也拿不回来,要不然你要怎么办啊!好,骗走了就骗走了嘛!但是我们有一个他骗不走的,就是真如智慧,我的钱统统都被骗走了,怎么样?可是我还有真如智慧啊!喔!你找到了真如智慧,知道:我有一天也要闭上眼睛,所以这些生灭的东西,你还是要放下,真实的智慧就产生,当然我们还是要好好地,保障我们个人的正、依二报,因为我们要做很多的善事跟功德嘛!所以真的有智慧的人,就是绝对不会随境界的生灭,因此随顺真如,则有大悲心啊!因为他看到法法平等,他不会用分别心对待众生,见真如者,则有大悲心,他一定有大慈悲的心,他面对每一个众生,都是如此地善待,如此地宽恕。

【义贯】“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”:若言实“有诸”所“攀缘”之境“事”,而“智慧不”能“观察”而见,即说“此”为“无智”、或“非”有“智,是”为“妄想”计著见“者说”,非智者所道。若复言“于”阴界入诸法,异、“不异”之自共“相”之“性,智慧不”能“观察”而得者,即说是无智,或是由于种种“障碍及”太“远”、太“近”等所致,而不得者,亦(也)是无智;如“是”说者,“名为邪智”,非为真智。或言由于太“老”、太“小、诸根”不具、及心昏“冥”等,“而”令“智慧不生”,因此说无智慧,“而”同时却言“实有”所知之“尔焰”境界,“是亦说”名为“邪智”,非圣言也,以正智不随境界生灭故。这一句可是非常非常地重要,意思就是:真正的有智慧的人,你不会看到了相而起大愤怒,出家人啊!出家人,除非你是菩萨示现的,出家人啊,要很小心,你修了十年、二十年……,你那一天起了大怒、起了嗔恨,就表示:你这个人从头再来,何以故?无明卡住了,这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过来的,所以说,出家人起贪、嗔、痴,也是说不过去,自己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、三业,你如何去感化众生呢?

【复次大慧,愚痴凡夫,无始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转,回转时,自宗通及说通,不善了知,著自心现外性相故,著方便说,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,不善分别。】

说:复次大慧,愚痴的凡夫由于无始世以来虚伪恶邪妄想,由于无始世以来,因为自心所现的虚伪恶邪见,种种的妄想之所回转,就是真如被转动变成无明,回内转外,所以,内心世界失去了,失落的世界,失落的内心世界,我们却拥有外在的世界,佛刚好相反,放下外在的世界,拥有内心真实的世界,众生都是失落的内心世界,处在一种盲动,真正的真如世界看不到,所以回内转外,回真如心转着于外境,回转,回智慧变成生灭的意识心,就是转净为染,为生灭,追求生灭的这个意识心,转智为识,转净为染,这个就是“回转”。怎么样?自宗通及说通,自己本心本性本自具足的,哇!结果不了解,三藏也不通,自宗通,“宗通”通佛的心宗,“说通”说三藏十二部,所以一个出家人要具足两通,通宗不能教,开口野人笑,通教不通宗,如水灌竹筒。不通啊!他就没有悟明心性啊!他就不通,怎么灌也不通,对不对?文笔写得很好,或者是文字搞得很棒,没开悟,通教不通宗,如水灌竹筒,怎么灌都不会通,这水怎么灌都不会通,知道吗?通宗不通教,开口野人笑,我开悟了,可是我很懒惰,我不看书,结果一些名相都讲错了,甚至连“三有”[1]、“九有”[2]、“二十五有”[3],都不知道这个在讲共同一件事情,是不是?是啊!就算你开悟了,你也要经教啊!只有宗通,要教也通啊!所以啊!出家众喔!我这些徒弟或者内、外众,都没关系,要记得,因缘不够成熟的时候,你出去上台,记得,会闹笑话的,你不要以为台下那些都是傻瓜,那些都是佛学院的教授师,我没有三两步七仔(功夫),你试试看,Try snd test,你一下子就OUT(出局)了,真的,所以你要真枪实弹,你上台,没话说,百问不倒,是不是?你真的见性,就是这样子嘛!

所以这些法师们,勉励勉励,这一条路师父走过来的,所以师父这一辈子,差不多都处于静态的,所以那一天,佛学院来,一百多位法师来,我也是跟他这样讲啦!我从小学一直念书,念了二十几年,再来是佛学院,出家以来几乎都是静态的,说起来,我不够慈悲啦!外面一直邀请,实在没办法去满人家的愿,但是我们有远见,希望看到未来的整个佛教能够兴盛,哎呀!这么好的经典,没有人讲,那我们发发心,我们有这个能力,如果有这个实力,为什么不去做呢?是不是?今天不做,明天就会后悔,就做呗,做,就要牺牲啊!就框住自己的生活跟责任,所以我的生活就变成这样子,所以说:我这几十年来的生活,就是几乎处于静态的,要不然你这样子,你大藏经根本看不完,你没有办法,要通宗,你要通教,那个要下多少功夫啊?对不对?你听到这一本,你就知道师父的经教要下多少时间,喔!所以说我们要了解,回转的时候就是,转智为识,同时转净为染,这是出家一定要宗通,还有说通,那么在家居士不是说法啰!那么当然就是,如果能够悟明心性,能够说法就更好了,由于不善了知宗通,还有说通,一者,不了宗通,所以着自心现的外性相故,一者,不了宗通,所以,就执着自己心所现的外境,二者,不了说通,执着种种的佛所讲的,方便的言语或者文字,着于种种的法、种种的相、文字相,说:佛说法是为了解脱,他却执着于方便,“着”就是执着于方便的言说,方便的文字、方便的法,简单讲,二者,不了说通,执着于方便的言说,言教当中的文字跟章句,执着这些法,所以说:学佛,你书看了很多,越骄傲,就越糟糕,离你的本性就越远,所以,在座诸位!你有实力的人,也不会因为你谦卑而减少,你没有实力的人,也绝对不会因为你的狂妄而增加,你要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,这一句话不是哲学家讲的,是我所讲的,是师父讲的,你有实力,你也不会因为你的谦卑,而减少你的实力,如果你没有这个实力,你也不会因为你讲大话,你就增加你的实力,实力才是成功的基础、基石,慢慢地,人家就发现你的香,你的味道,慢慢地就出来,不必自我浮华夸大,你有能耐,你有能力嘛!

接下来,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,就是自心宗本来就离于种种的文字,种种的四句,“四句相”,有、无、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,这些四句相,就是离一切种种的假相假法,所以“于自宗”就是自心宗,本离于四句的清净通相,就是无相,“不善分别”,就是不能善分别明了。

这句话贯通一下,复次大慧,愚痴的凡夫由于无始世来,自心所现的虚伪恶邪见妄想之所回转,回内转外,回真如心,转攀缘外境,回转的时候,变成转智为识,转净为染,自宗通,自己通佛的心,不了解、不能了悟自心性,不生不灭的心性,也不能通达藏经三藏,以及说通,不善了知,完全不能了悟,一者,不了宗通,着自心所现的外法的性相故,二者,不了说通,也执着佛所设立的种种方便语言相,在佛的教言当中,执着文字章句以为真实,拿了这个,就变成到处要跟人家对杠、对辩,那这个刚好与佛道背道而驰,学真如是要降伏自我的,不是找别人麻烦的,于自心宗离四句的清净通相,不能善了知,“四句的清净通相”是什么?离有、离无,离非有非无,离即有即无,怎么样?就是清净的无相的意思,离有相,离无相,离亦有相亦无相,离非有相非无相,就是统统离,简单讲就是清净无相的意思,所以于自心宗离四句的清净通相,不能善分别明了。

【注释】“回转”:回向转变,谓回内向外,转智为识,转净为染。“自宗通及说通”:即(也就是)自心本具足之宗通以及说通。“著自心现外性相故”:执著自心所现外法,为实有实无,这是因不善了知宗通相所致。“著方便说”:执著如来以智慧方便所立之言说之教,此为以不了说通之所致。意思就是说:凡是对如来所说的法,而对立、互相毁谤,都不明了佛的那一颗真心,佛陀教你悟到不生不灭那一颗真心,是叫你解脱,不是叫你对杠的。“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”:“四句清净”,即离于四句之义,以离四句,故得四句皆净,而不染著之。谓于自心宗本离四句法之清净通相,不能了知。

【义贯】“复次大慧,愚痴凡夫”,由于“无始”世来,为自心“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”向“转”变,当其“回转时”,即令其于“自”心本有之“宗通及说通,不”能“善了知”:一者,以不了自宗通,而执“著自心”所“现”之“外”法“性相”为实有实无“故”;二者,以不了说通,因而执“著方便”言“说”教中之名字章句,而“于自”心“宗”本离“四句”法,离过绝非、“清净”无相之“通相不”能“善分别”明了。

【诠论】这是如来作结论说,由于不善宗、说二通,才会如是谬兴问难。大慧方才举智不得之义为问,不知所谓智不得,是说心境既空,智体亦寂,称为智不得;反而说是智不能觉知诸法之一异等相,或由于山壁等外障、老小盲冥等内障,智不知境,称为“智不得”。如来答以:知“无得”之知,方是真知。因此在此作结论说:凡夫之所以不知圣智之知,而谬以为无智者,盖由于凡愚自无始来,由虚伪妄想分别之所回转,因而于本有之自宗通与说通,变成不能了知,以不了知故,而执著自心所现境界,及著言说,因此不能善入离过绝非,清净之实相境界。

【大慧白佛言:诚如尊教;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,我及余菩萨摩诃萨,善于二通,来世凡夫声闻缘觉,不得其短。】

这个“短”是偏废的意思,换句话说,必须不能偏于宗通或者说通,这两样统统要,诸位!为什么师父说听经闻法很重要,为什么?像你这样一直念,阿弥陀佛……,你“说”不通啊!你三藏十二部的经教,你不知道啊!是不是?有的人说,嗯!师父!我年岁太大了,我们没有这个能力,说得也是,那你就好好的念佛,也不为过,师父也随喜来赞叹你,我是说,这些年轻人、比丘或者比丘尼,或者是这些护法居士,你还有一点本钱,就是年轻啊!或者是读过不少书,或者是有佛学相当的经验,那千万不可以空白,在这个世间,绝对不是念一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可以解决任何事情的,你要搞清楚的,要这样子的话,大家统统念那一句阿弥陀佛,对不对?经教不通,心性不明,那佛教、佛法谁来传呢?我去台大上课,你在台上跟人家讲,你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就好,台大的学生怎么会相信我的?是不是?我去清华大学上课,就有一个学生问我,师父!为什么要念“阿弥陀佛”?人家第一句话就问你了,是不是?阿弥陀佛在哪里?就开始起疑问了,是不是?这些知识份子,哪有那么好教的?说:你就念佛就好了,对不对?要不然能怎么样?再接下来,我说我不会啊!我师父就这样讲啊!就教一句“阿弥陀佛”,所以这个世间不是念一句“阿弥陀佛”可以解决的,佛法有广泛的各个根器的,立场不同,那如果说年岁大了,来不及了,那就好好念佛,我们也随喜,也赞叹,如果说你才二十几岁,你是不是要给自己一个解脱的机会,当生就成就了,很多人都对自己失去信心,我这一辈子可能没机会开悟了,没有希望了,我乾脆集中火力来念佛,阿弥陀佛…,不是错,如果真的能够念到一心不乱,那没话说,师父也赞叹你,但是他不了解“解如目、行如足”,慢慢解,你念这一句佛号,越来越清凉,你道理懂嘛!你是一个文明人,讲道理嘛!修行佛法,能够蛮干吗?不行,不行就要做一个文明人,文明就要教育啊!佛法的教育就是这样子,教育可以把一个野蛮的人,变成一个文明的人,教育可以把一个烦恼的人,转变成智慧的人,所以念佛还是要有智慧嘛!

接下来,简单解释一下,说:大慧白佛言,这一段接下来,此处宗通,还有说通呢?是唯佛自证,不同于三乘,三乘没有这个能耐,佛是我们的模范,我们不能说,我们没有办法达到佛的境界,而不学习,不行,我们还是要向佛学习。大慧白佛言,诚如尊教,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,我及余菩萨摩诃萨,善于二通,来世凡夫、声闻、缘觉,不得其短,“不得其短”就是不会偏废,换句话说,你必须宗通,悟明心性,你必须说通,通达三藏,你做多少算多少。

【注释】“来世凡夫声闻缘觉,不得其短”:“不得其短”,“短”,就是偏废之义。谓于宗通而于说不通,则其短在于不能善化导他人;于说通而于宗不通,则其短在于自行不得其旨;二者俱通,则无有短少。此谓于未来世,教化凡夫,二乘,令于此二通无有偏废之短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白佛言:诚如尊教;惟愿世尊为我分别”开示“说通及宗通”相,令“我及”其“余”诸“菩萨摩诃萨,善”通达“于”此“二通”法,而于未“来世”,以此二通法,教化诸“凡夫、声闻、缘觉”,令于此二通平等修学,“不得其”偏废之“短”。

【诠论】前面大慧菩萨已问过宗通与说通,此处为什么再问?前面的宗说二通,是通于三乘的,如前面经文所说:“一切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有二种通相,谓宗通及说通。”而此处的宗说二通,却是佛所(的)自证,最高的境界,不共三乘的,如下面经文所说的;“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,谓说通及自宗通。”这个意思是告诉你,所有的出家众,我们以佛为模范,你就必须要宗通还有说通,不要蛮干,但是问题,那个人福德、因缘具不具足,当他亲近某一个所谓的善知识的时候,他认为那个是对的,那他这一辈子,他就不会想这样做了,他认为师父已经给我很多了,他的启发我也很满足了,就卡在那个地方,叫他打开心扉,打不开,所以这要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才有办法想到说,嗯!经典讲得这么清楚,要宗通,还要有说通啊!简单讲,就是悟明心性有多么地重要,听经闻法、通三藏,有多么的重要,师父在这里就没有偏废啊!我一直教你开悟见性,然后教你要听经闻法,说通、宗通这里都具足啊!上面已达三乘之通相,此处更进一步,求于如来自行之境界,以期达于究竟。

【佛告大慧:善哉善哉,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,当为汝说。大慧白佛言: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,谓说通及自宗通。说通者,谓随众生心之所应,为说种种众具契经,是名说通。】

“所应”就是所相应,为说种种众具,什么叫做“众具”?众善具足,契经,“契经”就是契理还有契机,契理、契经,对不对?如果只有契机,不契理,都是闲言语,所以要契机,还要契理啊!为说种种众善具足的契理契经,是名“说通”,意思就是说:佛的一切经典,初善、中善、后也善,启示我们,所以经典都是初善、中善、后善,就启示佛弟子,就是:说法一定要善的才说,对众生有利的才说,对机者才说,什么叫做“有智慧的人”?在对的时间、对的空间,做对的事情,说对的话,这是“有智慧的人”,什么叫“做没有智慧的人”,在对的时间、对的空间,却说错话,什么叫“做没有智慧的人”?在错的时间、错的空间,却讲得头头是道,这样有用吗?没有用,什么叫做“有智慧的人”?在对的时间、对的空间,说对的话,做对的事情,还得掌控时空呢?

【注释】“说通”:谓有二义:一、于一切言说之教皆通达之义;二、说了令人通达之义。说通旨在利他。“随众生心之所应”:“应”,就是相应。为随顺众生心之所相应者。“为说种种众具契经”:“众具”,就是众善具足,所谓初善、中善、后亦善。在座诸位!这里还有一个涵义,就是:你今天你是个佛弟子,无论刚刚初、中、后善,待人处世,统统要以善为出发点,那一颗心无论初、中、后,统统是善,就是不改变初衷,所有的经典,也是初善、中善、后善,意思就是:没有一部经典是不好的,“契”契理契机。契理者,谓妙符中道;契机者,谓巧应三根。上、中、下,又,众具之义,亦为理无不赅,机无不摄之义。

【义贯】“佛告大慧:善哉善哉”汝能作是问,“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”,吾“当为汝”解“说。大慧白佛言:唯然受教。佛告大慧:”过去、未来、现在“三世”诸佛“如来,有二种法通”:所“谓说通及自宗通。说通者,谓”能“随众生心之所”相“应”者,而“为说种种众”善“具”足之“契经,是名说通”。

好!我们今天,五点四十了明天再上一课,上一天,我们连续上九次课,六、日、六、日、六、日、六,这样子连续上九次啊,你看我们水陆法会的时候,你看,水陆法会前面一个月,停了,水陆法会讲完了,又停了,上一点课,又农历年,农历年再上一下,再来就是元宵,元宵再上一下,要接近三月了,梁皇,梁皇,又休息一下,端午,就扣东扣西,都扣光光了,所以这段时间刚刚好,连续九次课,这样实在有够好,为什么呢?因为我的责任要完成了,要完成了。

好,我们来回向:请合掌!愿以此功德,消灾在座诸位法师、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,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。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。好!下课!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伽经一二三四目录 01-107(未完)

楞伽经107:二乘人以味着三昧,饮寂灭酒,睡无为床,所以乃至劫尽也醒不过来

楞伽经 108:每一句话都代表业力的因果,你绝对守口如瓶,学佛道首重要结善缘

楞伽经 109:无明为父,贪爱为母,贪爱一次就滋润这个业又一次

楞伽经 110:音声它是一个重要的果报,我们讲话的当中要用柔软语、安慰语

楞伽经 111:一个人如果不能记取以前的错误,他就会被因果重复地惩罚

楞伽经 112:学佛要有保任的功夫,契入无漏界的人不受语言、文字的影响

楞伽经 113:如果你不执着外境,心中就没有妄想,什么事都没发生

楞伽经 114:能离一切名相的妄想,就达到每一个人修行的终极目标

楞伽经 115:一个人在一个善知识、一个道场的座下能够安住,那个是最猛的

楞伽经 116:你跟着外面的相变那是识,如如不动就是智,修行就抓到这一点

楞伽经 117:我们现在所有的善巧方便法都是一种生灭的东西,统统没有抓到重点

楞伽经 118:你的敌人是从你的妄想创造出来,你的敌人在你的内心深处

楞伽经 119:凡有所知、有所见就是妄想,这妄想在于人在于心不在境

楞伽经 120:太过骄傲的人和太过懦弱的人不能证得真如,修行是走中道路线

楞伽经 121:修行以契入无相的人最会修行,修行者以无相为胜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